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一份“乒乓战帕”的上海方案,正呼之欲出。4月10日下午,“帕金森与乒乓·体医论坛”在中国乒乓球博物馆冠军厅举行。来自体育、医疗、社会组织的近30名专家、学者、爱心人士,共话体医结合,以乒乓赋能,防“帕”战“帕”。
体医养专家共话“战帕”
呼吁全社会关注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第二大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患病率仅次于阿尔兹海默症。全球有大约450万帕金森病患者,近一半在中国。中国目前已有220万的帕金森患者。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超过1%患有帕金森病,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中大约有1.7%的人患有帕金森病,70岁以上患病率达3%-5%,是继肿瘤、心脑血管病之后中老年的“第三杀手”,而且每年新发病例近十万人。
帕金森症的临床症状主要有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异常等。目前,运动干预帕金森症已经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研究证明,参与乒乓球运动可以锻炼帕金森患者的心肺系统,提高眼和手的协调性和反应能力,以及身体四肢的平衡能力,是改善帕金森病症的康复手段之一。
论坛现场,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徐寅生介绍了帕金森乒乓与帕金森国际乒乓球锦标赛。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嘉定分院神经疾病中心主任王晓平、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吴绪波、上海新金桥养老服务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高万杰、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崔燕分别针对“帕金森病的早期筛查”“帕金森病的运动康复”“帕金森病人的养老照护”“帕金森乒乓研究的国内外进展”等话题展开交流。
中国乒乓球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乒乓球协会会长王励勤就共同推动乒乓球助力帕金森症康复发起倡议,希望全社会关爱帕金森患者,让生命不再惧“帕”。
去年10月,乒博馆举办了国球大讲坛之《帕金森与乒乓球系列公益讲座第一讲》,通过乒乓球运动与帕金森之间的关系,阐述了“体医融合”概念。2024年元旦,“战帕·趣味乒乓”迎新联谊活动在乒博馆举行,作为后续系列活动,也为乒乓球助力帕金森康复进行了多元化的探索,让体育在更多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目前上海市乒乓球协会正积极参与帕金森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乒乓健身志愿服务等方式,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今后,市乒协将邀请运动医学领域专家,开展论坛、讲座、座谈等多种形式,普及推广乒乓改善帕金森病症的知识和方法,让更多帕友通过科学参与乒乓运动,改善和减缓病症,提高生活质量。
场馆+赛事+保障+科研
市区联动打造上海方案
在本次活动的论坛环节,上海市乒乓球协会主席、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主任王励勤与上海市体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沈华、黄浦区体育局副局长潘敏红、帕友代表李学海共话“战帕”话题。帕金森患者及家属参与聆听了专家论坛,并现场与嘉宾互动。
黄浦区体育局副局长潘敏虹表示,为了让帕友能够有相对固定的运动时段,目前黄浦区体育局与上海市乒乓球协会合作,已在黄浦体育馆试点每周都为帕金森患者提供免费的乒乓球锻炼场所。经过2个月的试点,有患者表示,坚持锻炼几个月后,身体灵敏度有所改善。“下一步,我们还将制定更完善的方案,为帕友提供更多保障,比如在帕友来运动的专属时段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担任帕友的运动防护师。”潘敏虹的建议,得到了帕友的拍手认可。
作为一家专业从事体育公益事业的非营利性组织,上海市体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沈华建议,要在市级层面打造一个帕友参与的乒乓球品牌赛事,通过宣传扩大影响力,提高各区对这项事业的关注和支持。同时,沈华也呼吁将“乒乓战帕”的理念融入社区,让更多市民知晓,改变“患帕不出门”的旧观念。
上海市乒乓球协会主席、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主任王励勤表示,市乒协将以帕友的需求为导向,积极联系相关部门和热心企业,探索打造帕金森乒乓社区、帕金森友好型运动场馆等,为帕友参与乒乓运动提供场地、乒乓器材等方面支持。搭建适合帕金森患者的乒乓交流平台,举办以帕金森乒乓为主题的赛事和活动,促进帕金森患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我们希望让更多帕友走出来,通过参与乒乓球运动,彼此分享克服病症的经验与做法,在运动与交流中得到收获。”
此外,王励勤还表示,将鼓励更多上海乒乓球队的运动员参与“乒乓战帕”项目,让科学健身指导与奥运同行。“运动队除了完成训练和比赛任务之外,还需要向社会各类人群普及项目的精神和科学健身的方式方法。因此,我们一方面会鼓励运动员到活动现场与帕友交流,另一方面在适合的契机也将邀请部分帕友到我们的训练基地进行参观,让各类人群了解竞技体育,关心体育事业发展。”
本次论坛由上海市乒乓球协会主办,得到上海市体育科学学会、上海市体育发展基金会、中国乒乓球博物馆等单位的支持。搭建帕友打乒乓球的爱心场馆、打造帕友的专属市级赛事、提供帕友运动的志愿服务保障人员、体育科研与医疗养老机构持续科研助力......一份“乒乓战帕”的上海方案正呼之欲出!
全国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