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月开始,羽毛球价格飞涨引起热议。不少羽毛球品牌从7月1日开始统一涨价,一些涨幅达到26%,“生产材料价格飞涨”成为涨价理由。在深挖涨价源头的同时,记者也了解到仿真人造球去年已经在全国比赛中粉墨登场。人造球有机会取代传统羽毛球吗?连羽毛球生产厂家和经销商都在期盼这一天早日到来。
厂家预测材料价格继续上涨
期待人造羽球分担市场压力
几乎所有羽毛球品牌在7月这一波涨价潮之下,给予经销商和消费者的官方理由都是“生产材料价格飞涨”。顾名思义,在羽毛球的生产材料中,最主要的就是鹅毛和鸭毛。它们的价格到底如何飞涨,记者采访从事羽毛球生产数十年的老行家,他们认为,原材料价格还将继续上涨,人造球将缓解如今传统羽毛球紧张的市场。
一只羽毛球由16根毛片组成,这些毛片来自鹅和鸭。制造高档的羽毛球的话,每只鹅的每个翅膀可以取7根刀翎毛。越高级别的赛事用球,对毛片的质量要求越高。对于供应市场的普通羽毛球,每只鹅的每个翅膀还能贡献6根羽毛。高质量羽毛球主要由鹅毛制造,鸭毛球的档次相对低一些。老行家们告诉记者,羽毛球材料上一次涨价是2003年非典之后,后来价格回落,直到这两年又出现飞涨。全世界超过90%的羽毛球在中国生产,鹅毛和鸭毛也主要来自中国,只有少部分从东南亚进口。
“我们进货是以根计算的,去年每一根鹅毛毛片(正常标准)的进货价是0.45元左右,现在涨到近0.6元。”一位老行家告诉记者,全国的羽毛球厂家虽然不在少数,但是圈子还是比较小的,所以大家的进货途径比较单一。以前进货的时候还能要求看看毛片的质量,现在原材料出现短缺,有毛片就不错了,根本没有货比三家的机会。
为什么原材料贵了这么多?老行家认为,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也是一个市场复杂不稳定性的体现。首先是养鹅和养鸭的农户数量没有增长;其次,鹅和鸭从以前的放养到如今的圈养,毛片的整体质量下降,制造比赛用球的高质量毛片减少10%以上;再之,就是打羽毛球的人越来越多。以前,羽毛球的客源十分固定,除了供应全国,还有东南亚、东亚、欧洲等地区。这几年,印度等国家与地区的羽毛球竞技成绩迅速提高,随之而来的是在当地打球的人越来越多。此外,北美以往对羽毛球的需求不多,如今美国和加拿大有很多华裔打羽毛球,大家接到越来越多北美订单。老行家苦笑说,由此可见,羽毛球确实在全球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和推广,只是不知道原材料的价格飞涨何时是尽头。羽毛球品牌对产品的上涨幅度其实远不及原材料的价格升幅,因此,作为羽毛球厂家,其实并没有在这一波涨价潮中获得更大的利润。相反,大家认为,为了保住生计,应该支持各大品牌积极研发人造球。一旦人造球能够被广大业余羽毛球爱好者接受,真正的羽毛球就能主要供应各种赛事以及高水平人群。这样,全球将有更多人享受到羽毛球运动带来的乐趣,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因为羽毛球价格飞涨,很多人决定少打或者不打球了。行家们希望广大消费者理解,羽毛球本是天然组合而来的球类运动。市场结构性有一定的特点和被动性,没有一定的模具制作而成。商家作出升价的决定也是迫不得已的,希望羽毛球运动继续给大众带来更多乐趣和体验。
涨价潮中经销商不是赢家
过去三年羽球价格一直涨
“我记得有一个型号的球,2021年进货价92元,到了2022年1月是100元。去年1月涨到110元,7月涨到115元。今年7月,涨到了145元。”记者采访一位经营羽毛球器材多年的经销商,对于7月开始各大品牌的羽毛球价格飞涨,他没有惊讶,因为在不知不觉中,羽毛球的价格其实已经连续上涨了三年。
去年,广州出现一些型号的羽毛球拍供不应求的情况。当时就有经销商透露,其实羽毛球也一直处于缺货状态,如果“街客”走进店里想要羽毛球,是会被告知没有货的。店员都不敢把球摆出来,担心“秒空”。一开始,大家还是乐观地期待,过一段时间就好了。然而,现在是价格继续上涨,球也十分紧缺。在这次涨价潮中,消费者肯定不是赢家,经销商觉得自己也不是,因为到他们手上的羽毛球数量并不多。“产能摆在那里,我们也拿不到充足的货源。”经销商这两天与行内的朋友聊起羽毛球涨价,后者告诉他,不少打球群有1/3的球友退群了。这些球友平时都是拼单买球的,至于他们是不打球了,还是改打其他品牌的,不得而知。
羽毛球并不是贵族运动,但是球的价格一直上涨,尤其在群众基础如此雄厚的广州,经销商心里有些不是滋味。他留意到,近年来不少品牌开始把赛道转向人造球,有些已经推向市场,有些还在研发当中。“我个人的理解是,人造球应该是羽毛球产业的弯道,如果哪个品牌能够造出接近传统羽毛球的人造球,该品牌将收获巨大的粉丝群,也将改变整个羽毛球运动。”遗憾的是,目前大部分球友的反馈意见还是认为人造球与传统羽毛球相比,在各方面还有改善空间。一旦出现了媲美传统羽毛球的产品,他一定马上入货。
与此同时,其实不少经销商在入货传统羽毛球的时候,也会定量存入一些尼龙球。这些球有着固定的消费群,就是年龄较大的羽毛球爱好者。在传统羽毛球涨价之后,经销商发现,尼龙球的销量也好了不少,估计不少球友改打尼龙球。虽然球感上与传统羽毛球差距较大,但是对于一般水平的业余球友来说,尼龙球也是一个不错的”平替“,其耐用度是传统羽毛球的五六倍。
人造球亮相全国大学生比赛
中大学霸选手从怀疑到接受
去年年底,一个全国大学生比赛以人造球作为比赛用球。记者采访了参赛选手之一、中山大学2022级医学院临床医学本科生李泽宇。从抱有怀疑到欣然接受,他发现,无论自己、队友还是对手,最后在比赛中对人造球都适应得不错。
李泽宇(左一)在比赛中
一开始看到人造球的时候,李泽宇和队友都对它的实用性抱有怀疑,尽管整体外观与传统羽毛球相似,但是它以碳纤维制造,并非常见的鸭毛或鹅毛。对于习惯传统羽毛球的他们来说,的确非常担心它是否能够在比赛中给予大家传统羽毛球的感受。“实际上手后,我们发现它有击球重、出球轻的特点,毛片完整的时候,飞行轨迹是很稳定,但是,一旦断毛或者轻微变形之后,飞行轨迹还是有一些改变。”
在比赛过程中,李泽宇和队友们确实费了不少工夫去适应这种全新的比赛球。他解释,虽然它的击球感与传统羽毛球相近,但是,毕竟这是全国比赛,在此前训练没有使用过相关产品的情况下,包括场地的气温、风向,还有自身的状态,这些因素都会对适应一款新的产品带来一些困难。李泽宇觉得,对于个人水平的发挥,这款球倒没有带来太大的影响,他觉得是因为自己水平有限。
“起初是有不少判断失误的情况的,当时比赛的场馆有侧风,这个球的轨迹又很受侧风的影响,刚开始的几场比赛里,我出现了不少边线的判断失误。”李泽宇记得,当时也有队友提及,这款人造球不好控制,比较容易打出界。后来,他自己、队友还有其他参赛选手都适应了人造球,“虽然大家没有明确评价人造球有多么好打,但是实际应用情况还算不错的。”
李泽宇期待人造球有朝一日取代传统羽毛球,尤其是他得悉羽毛球的原材料需要从鹅和鸭的翅膀活拔下来之后。“不是所有天然的羽毛都可以制造羽毛球,而人造球的材料是化学合成,与之相对应的是标准化的工业生产模式,未来注定能够降低成本,甚至可能发展成环境友好型产业。”李泽宇认为,对于他这样处于业余水平的高校学生,打球的体验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羽毛球这项运动带来的意义,包括和朋友们维持联系、在平常的紧张工作生活中释放压力。“我们的羽毛球老师张洁雯是奥运冠军,她也经常教导我们,打羽毛球不一定要购买最贵的球拍和球。成绩不是依靠器材而来的,而是通过自己的刻苦训练和积累。所以,我认为球的种类和材质只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还是要回归到这项运动本身。”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杨敏
图/视觉中国、采访对象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吴嘉丽
全国服务热线